2018 年全球体育界最新头条新闻和事件

來源:24直播网
年全球体育界最新头条新闻和事件

1. C 罗纳尔多转会尤文图斯

2018 年 7 月,C 罗纳尔多以 1.05 亿欧元的身价从皇家马德里转会至尤文图斯。这笔交易打破了足球转会市场的记录,也让 C 罗纳尔多成为了尤文图斯历史上最昂贵的球员。

2. 法国队赢得世界杯冠军

2018 年 7 月,法国队在俄罗斯世界杯决赛中以 4-2 战胜克罗地亚,夺得世界杯冠军。这是法国队第二次赢得世界杯冠军,也是首次在本土之外赢得世界杯冠军。

3. 里奥·梅西荣膺金球奖

2018 年 12 月,里奥·梅西第 5 次荣膺金球奖。他在 2018 年表现出色,帮助巴塞罗那赢得西甲冠军和国王杯冠军,同时也率领阿根廷队进入世界杯 16 强。

4. 费德勒夺得澳网冠军

2018闻涉及多名国际足联官员,并导致国际足联做出多项改革。

9. 电子竞技的发展

2018 年,电子竞技继续蓬勃发展。多家游戏公司推出了新的电子竞技联赛,也有越来越多的非电竞公司开始投资电子竞技。电子竞技的观众数量和收入也在不断增长。

10. 运动科学的进步

2018 年,运动科学继续取得进步。新的研究和技术正在帮助运动员提高表现、预防伤病并促进康复。运动科学的进步也正在改变我们对体育和运动的理解。

以上就是 2018 年全球体育界的一些最新头条新闻和事件。体育界不断发展变化,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激动人心的时刻。

马卡是什么东西

马卡,就是马卡报《马卡报》是西班牙非常畅销的体育报纸。 该报纸以报道足球赛事为主,辅以其他方面的体育新闻,信息来源广泛,经常第一时间发表爆炸性新闻,受到全世界球迷的高度关注。 总部位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 2008,我们的奥运年,也是西班牙发行量最大的体育报纸《马卡报》70岁生日,多少体育界的荣耀时刻、英雄和非英雄的形象都曾在这份报纸上留下永久印记。 2004年,美国新闻媒体视觉设计协会(SND)授予其“世界最佳日报设计奖”。 《马卡报》初期为周刊,创始人马努埃尔·费尔南德斯·库埃斯塔曾是《图片》周刊业主。 《马卡报》早先的版式受装饰艺术影响,大开本设计紧随潮流:报头位于头版左上角,“体育画报”字样跃然纸上。 此外,以轮转凹版印刷使其成为当时最尖端的周刊。 1942年11月21日,周刊改为8版7栏对开本日报,采用生产烫画纸的机器进行双色印刷,40年代末,图片扮演了重要角色,头版图片的位置比文章更醒目,头条插入粗黑体大标题,视觉效果的提升令报纸发行量日渐壮大。 1988年,报纸图片全部采用彩色印刷,Macintosh完善的出版系统让读者看到大幅图片报道与现代感极强的新潮排版。 八、九十年代,凭借突出视觉语言的设计,《马卡报》成为欧洲体育报界四大领军报刊之一,其抓人眼球的报道风格充满热情,短时间内读者群迅速扩大,国内国外的竞争对手相继模仿其版式设计。 1995年,《马卡报》采用Interstate字体,重新整理版式,使日报更现代化;1997年设计部和维加传播工作室共同开发新的设计形式,使报纸维持全球领先的设计水平;2002年,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势不可挡的形象力量,报头“Marca”由首字母M替代,成为报纸标志,“M”从此成为这份日报的旗帜,两年后摘得“最佳日报设计奖”。 2007年,《马卡报》被发行西班牙《世界报》的联合出版社收购,转而呈现高雅的传统风格。 报头重新恢复全称Marca,排版采用稳健的5栏版式;文章标题以Titling字体统一,从最宽到最密,以不同粗细类型避免多种字体混用。 普通内文采用《世界报》以清晰易读著称的Imperial字体;同时采用与报道相关的色调,如皇家马德里的紫、巴塞罗那的红蓝等。 为了庆祝北京奥运与《马卡报》建刊70周年,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和西班牙瓦伦西亚博物馆共同举办“世界纪录:当代艺术与体育”展览,通过照片、绘画、影像、雕塑等不同媒介,参展艺术家呈现了由身体、自然、建筑和运动器械所营造的独特氛围,揭示体育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诚如顾拜旦所言:“通过奥林匹克中哲学艺术的参与,使美得到进步深化。 ”Paco Caparrós影像中的闪电速度与当下执着于刷新记录的奥林匹克现实联系了起来;Isabel Muñoz将她的视角对准了人体:足球运动员紧张的双腿、体操运动员的肌肉、田径运动员奔跑时线条分明的身影,让人想起里芬斯塔尔《奥林匹亚》中的黑白语符 ;Julio Quaresma认为人体是抽象静物画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粗绳是他摄影作品中常有的细节,这个束缚的物质令躯体变成了一张扭曲的不规则的地图,从而呈现出一幅充满兴奋剂的画面。

体育商业化的案例

奥运:体育商业化运作的典范■奥赛1984年奥运会在申办过程中由于财政困难陷入危机,一个以征集赞助商、出让电视转播权和高价销售门票为筹资渠道的 TOP商业计划大获成功,一举扭转了奥运会的命运。 自此之后,奥林匹克运动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1988年汉城奥运会赢利 4.97亿元美元,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赢利 4000万美元,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赢利 1000万美元……一个奇迹———TOP商业计划扭转命运乾坤1976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经历了 80年辉煌而艰辛的历程之后,陷入了从所未有的困境,只有美国洛杉矶市一家提出了申办申请。 一个使国际奥委会极为窘迫的舆论压力是:承办奥运会是一桩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 专家们列举了以下的事实: 1972年,德国慕尼黑市因承办第 20届奥运会而陷入巨大的财务困境。 1976年,第 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 9.97亿美元,所欠债务 10多年后才得以还清。 1980年,第 22届莫斯科奥运会,前苏联共耗资 90多亿美元。 洛杉矶市议会在奥委会作出决定之后召开会议,就是否由市政府承办奥运会问题进行了专家讨论。 不幸的是,与会专家作出了拒绝使用财政收入承办奥运会的决定。 全球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着夭折的危机。 出面打破这一僵局的是美国著名企业家尤伯罗斯。 他以私人企业筹资承办的方式扭转了奥运会命运乾坤,并使 23届洛杉矶奥运会成为了全球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典范。 1984年的奥运会不仅没有亏损,还盈利了 2.2亿美元。 这届奥运会所独创的 TOP商业计划,成为后来承办奥运会国家的商业运作楷模。 尤伯罗斯引入了“赞助商”的概念,并在隆重推出的著名的 TOP计划中将赞助商提升为发起人。 他把发起人的数目限定为 30家,并规定在每一个行业里只选一家企业。 尤伯罗斯开出的底价是 400万美金。 这相当于挑起了一个行业竞争。 可口可乐为了超越百事可乐,不惜向奥运会组委会递交了 1350万美元。 日本富士公司以 1000万美元中标,甩开了自己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柯达公司,把其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由 5%提高到了 10%。 在胶片行业中,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增加 1000万美元的收入。 尤伯罗斯说服麦当劳修建了一座 人座位的游泳馆,还外加了 400万美元的赠款。 作为回报,麦当劳获得了奥运期间独家经营快餐店的特权。 尤伯罗斯公开宣布了三条集资渠道:征集赞助商、出让电视转播权和高价销售门票。 1979年 9月 26日,洛杉矶奥委会与美国 ABC广播公司广州首个“体育社区” 16天里转播 220小时的奥运会节目。 1981年 12月 3日,洛杉矶奥委会又以 1980万美元的价格向欧洲联合广播公司出售了电视转播权。 洛杉矶组委会放出风声说,即使是美国总统也得自掏腰包购买门票。 洛杉矶奥运会的门票最终定价为 50— 200美元。 此后的奥林匹克运动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1988年汉城奥运会参赛国 160个(比蒙特利尔奥运会多 72个),运动员 8143人,开支 30亿美元,却赢利 4.97亿美元。 有 140个国家和地区的 226个电视台对汉城奥运会进行了转播,总收视人数为 40亿。 1981年只有汉城和名古屋两个城市竞办 1988年夏季奥运会, 1986年有 6个城市竞办 1992年奥运会,争办 1996年和 2000年奥运会的城市都有 6个。 而竞办 2004年奥运会的城市已多达 11个!各城市对争办夏季、冬季奥运会趋之若鹜。 继洛杉矶奥运会赢余 2.2亿美元之后,汉城奥运会赢余 4.97亿美元。 巴塞罗那奥运会尽管只赢余 0.4亿美元,但奥运会给巴塞罗那带来 26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创造了 2万个经常就业机会,使该市从欧洲的一个中等城市一跃而为欧洲第七大城市。 亚特兰大奥运会赢余虽然只有 1000万美元,但是不用政府投资创造了价值 5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悉尼市预计在申办和举办奥运会的 10年过程中能创造 9万个就业机会。 加上奥运会可以大力推动旅游业、建筑业的发展,增加国际贸易契机,促进举办城市的交通、通讯、服务,改善环境,更为举办国带来不容忽视的政治和社会效益。 尽管 2008年奥运会举办地点尚未选合同。 美国 NBC广播公司、日本 NHK广播公司、欧洲广播联盟、澳大利亚电视台、新西兰电视台等的电视转播合同将支付 2008年奥运会 15.8亿美元费用,奥运会组委会从中可以获得 49%的分成。 国际奥委会还同 10家跨国公司签订和待签订到 2008年的第四次奥林匹克 TOP计划,金额达 5亿多美元,奥委会组委会从中分成 35%左右。 加上出售门票,颁发许可证等收入,举办 2008年奥运会的东道主的基本收入已有了保障。 一个平台———体育商业技术纳入 MBA教科书体育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对国民教育、国民素质、国家经济增长和就业税收等多方面举足轻重的行业。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体育不可避免地卷入经济旋风,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项统计资料指出:体育的商业运作已成为许多国家促进国民消费、扩大就业人数的重要手段。 世界上体育消费最发达的美国,其年市场消费量为 600-700亿美元。 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 1.3%— 1.5%,甚至超过了石油化工业和汽车业等重要工业部门的年产值。 意大利通过发展足球产业,使体育跻身于意大利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前 10名。 其市场交换量在 80年代末就达到了 24万亿里拉,人均消费 320美元。 瑞士并非体育强国,但体育却是瑞士第 13位的支柱性产业。 英国政府从体育消费总收入 68亿多英镑中得到了 24亿英镑左右的税收。 该资本相当于政府用于体育发展投资的 5倍。 一份 1998年的市场报告宣称:世界范围内的体育赞助数额已逼近 15.3亿美元,并且这种势头仍以 13%的速度递增。 如果以 10年为经济增长背景,全球的企业和公司花在体育赞助上的费用增长率为 300%。 在所有的体育赞助金额中,北美所占的比例最大,约为 41%,欧洲约为 34%,亚太地区约为 17.6%,中美洲和南美洲约为 7.4%。 英国的年体育赞助金额约为1亿英镑。 美国的年体育赞助经费支出约为 6亿美元。 一项世界范围内的调查结果显示:本世纪对人类社会影响最深远的 3件大事,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体育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繁荣和发展。 体育运动成为世界上除音乐以外的世界通用语言。 奥林匹克运动会更成为当今世界社会容量最大的全球狂欢活动。 在奥林匹克运动资料来源:期间,世界上平均每天有近 30亿人次观看电视转播。 无数的人群聚集在电视机旁,欣赏着比赛的过程,牵挂着自己的队员,忍受着那难以忍受却又兴奋异常的终局结果。 近两届的世界杯足球赛,电视观众高达 25— 30亿人次。 球王贝利,足球皇帝贝肯鲍尔,足球之魂克鲁伊夫,足球天才马拉多纳等著名球星使人们在全球范围内对足球的狂热和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在篮球世界里,世界上有 195个国家的电视台在转播, 48种语言在解说, 6亿多个收看单位在接受一个在美国境内举行的 NBA总决赛。 迈克尔·乔丹的空中飞行扣篮以及皮蓬、巴克利、罗德曼、罗宾逊、马龙和奥尼尔等一干神童令人眼花缭乱的 Sh ow级表演,带动着投资人、赞助商和众多的观众渐入疯狂。 拥有众多天王巨星的世界体坛,使得体育运动成为了一个万花筒般的神话世界。 体育运动对于人们情绪和情感触动的神奇功效立即被智慧商人注意到并将其运用于商业推广之中。 起源于 60年代初期,一项以运动员、运动会和运动队为载体进行市场推广的技术应运而生。 在愈演愈烈的商业拼杀战中,运动行销像一副空气洁净剂,为产品的市场推广和民众的情感连接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短短 40年的历史,体育与经济已密不可分并迅速成长为一个专有的市场。 体育市场( Sp o r ts M a rk e tin g)已由单一的市场推广技术发展成为可以在新经济领域中产生触发经济增长效果的商业平台。 许多跨国公司和企业在意识到体育市场对牵动消费的功能之后,相继建立了运动行销部。 通过运动项目进行产品促销成为企业首席执行官们常选的路径。 由于体育市场所烘托的特殊公共关系效果,运动行销在市场推广费用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通过对运动项目的投资寻求资本增值也常常在投资人的策划之中。 在商学院,体育市场技术被纳入了商业教程和教科书中。 那些成功的体育市场案例为商学院工商硕士们在市场经济中进行生产要素组合和资源配置优化找到了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通路。 由于运动行销是以运动项目为原动基础,以著名运动员群体为感召体,以产品销售为终极目标实施公共关系、市场推广、广告促销和产品测试等市场技术,因此体育市场又被称之为项目市场或者运动行销市场。 在西方社会,许多生活理念和价值取向是通过体育市场向公众提供娱乐和消遣服务而实现的,因此体育市场还被释义为生活方式市场。 体育可以成为对运动产品和服务以及其他生活产品和服务进行交换和推广的市场已为世界经济在市场范围内的实践所证实。 体育市场的最大功能是通过运动项目牵动平民百姓的参与性消费和观赏性消费。 当传统的物质供给模式已不再牵拉民众消费的兴奋神经时,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就为启动体育市场这一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创造和表演的空间。 在体育市场这一创新的商业平台上引发经济增长点的核心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物质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创造人们精神和价值观念上的消费需求。 当宏观经济学家锲而不舍地追逐新的经济增长点目标时,一个有趣的提示是:在物质性的消费需求之上加入神秘而美好的文化价值需求是当代新经济令人困惑但却节节奏效的特征之一。 体育在中国是有着特殊地位的,体育在国家外交、国民凝聚力和国民情绪上曾起到过特殊的作用,体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也一定会再搏一回。 因为体育运动是人类天然的选择,而中国又有着近 4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人口。 在中国迎接经济全球化的关键时刻,加大体育参与性消费和观赏性消费的力度,创造有效需求,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北京时间12月29日,ESPN专栏作家霍华德-布莱恩特(Howard Bryant)针对伍兹“沦陷”事件发表评论,他认为伍兹神话的破灭是美国体育商业化失败的典型案例,而伍兹塑造的“完美形象”并不属于其个人,而是相关利益集团“金钱至上”的“虚伪皮囊”。 文中,霍华德-布莱恩特也否定了伍兹为金钱出卖形象以及隐私的做法。 具体翻译如下:距离21世纪的下一个十年,还剩两天的时间。 但我们都知道,伍兹的笑话显然不会在除夕夜(New Years Eve)嘎然止停。 今年的高坛评选多少有些“双关”与“讽刺”的意味,美联社将伍兹评为“十年杰出运动员”,而同辈球员则将“美巡赛年度球员”的花环再次戴在了伍兹的头上。 媒体宣扬广为人知的事实的同时,曝光老虎不为人知的隐私。 在这场“天王形象颠覆战”中,伍兹、艾琳以及他们岌岌可危的婚姻都已经成为各类“狗仔”追逐的对象,而那些“真正有染”或者“伺机炒作”的“虎女郎”也借着八卦媒体哄炒着事态,伍兹的一些赞助商也接连跳出来与“天王”划清界限,当然也有力挺老虎到底的支持者。 曾经,伍兹 “划时代”的完美形象在千禧年给体育界带来一道曙光,然而即将进入老虎可能最辉煌的巅峰十年时,伍兹挥出“沉重的一击”,摧毁了无数人心中的“完美之神”。 十年前,伍兹改变了体育世界,十年后他用另外一种方式“颠覆”了之前的改变。 伍兹与女人纠缠不清的事实并不稀罕,那只是无数“王老五”多金而受蛊惑的其中一例而已。 但是伍兹“完美形象”的垮台间接证明了我们之前所看到的“造星系统”的失败。 这并非此类事件的首例,棒球界的“类固醇时代”早已开了先河(2003年,MLB美国职棒大联盟104名职业球员药检承阳性)。 也许,经历过“类固醇时代”的人早已厌倦了有关“伍兹绯闻”的长篇大论。 在两起体育界的个案,无论伍兹,还是那104名职棒球员,他们都拒绝透露更多的事实,这是绝对不能被忽略的事实。 在职棒“类固醇时代”事件中,失败来自于产业的各个环节——球队、联盟、球员个体、媒体以及球迷,连锁曝光与大众反应制造了一系列“伤害”,它的影响意义深远。 当然,那次失败中,有些团体算是短期受益了;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承担相应的责任。 事实上,在“类固醇时代”,正直已经被贪婪所吞噬。 各方最终达成一致的结果:以后,球员即使得到一千万美元也不会再做类似的事情。 这样的话简直就是藉口,空洞无物。 做出了“肮脏”的事情,再想挽回局面,显然已经太迟了。 就像负责“类固醇时代”事件调查的官员、前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乔治-米切尔(George Mitchell)于2007年12月总结的那样:这是美国体育体制的失败。 在美国体育与文化领域中,伍兹则象征着另一种体制的失败:“造星”机制自身的陈腐,造出来的明星不代表他们自己,只代表金钱。 更离谱的是,当“欺诈”暴露的时候,那些体制所涉及的实体单位用金钱收买球星“遮羞”,企图掩盖明星所代表的真实一面。 花了十年的时间才认识到伟大球员真实而其苦乐参半的一面,是时候击碎体育界企图维持而一直摇摇欲坠的谣传了。 在年末的“桃色事件”中,我们也应该找出为老虎辩护的理由。 发生在11月27日的撞车事件以及后来的“绯闻”应该是伍兹一家的隐私,而不应该被放在各家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纽约邮报》甚至20天将伍兹事件放在头条。 伍兹,他只是一名高尔夫球员,又不是联合国安理会的老大,至于吗?他是一个赚了超过十亿,而年龄还不到34岁的男人,无论从生理上,还是钱色交易的机会上看,对于桃色女人的吸引力都是无限大。 从维护家庭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反对伍兹的声音也不少。 但让很多职业人不可接受的是:伍兹在这场“风波”中拿钱了!就像“前人”迈克-乔丹(Michael Jordan)与后来者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一样,在每次大事件中,他们允许自己的名字被用作赚钱的工具。 在这一点上,蒂姆-邓肯(Tim Duncan)算是特例。 为了钱,他们允许自己被市场化,并被贴上本不属于自己的“标签”。 看在“美元”的面子上,他们允许自己成为孩子争相效仿广告张贴画上的“形象”,但肤浅地仅限于形象而已。 现在,伍兹又卖掉了自己的隐私权——极大削弱了所曝光隐私的真实性,因为只是另外一件商品而已。 当“完美形象”完全摧毁的时候,他也许才能意识到一切都是“血钱当道”。 美国职棒大联盟(NFL)巨星迈克尔-维克(Michael Vick)已经体会到这一点了,现在伍兹也认识到了。 一旦,商品失去了它的价值,就会像垃圾一样被丢弃。 走到如此境地,球星所能弥补的是:对于公众许诺要更加小心,因为适合自己理想形象的版本已经少之又少了。 或许,伍兹可以像NBA的另一位球星学习——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的邓肯。 自1997年进入NBA时,球迷一直对邓肯的球星行为赞誉有加。 归根结底,因为邓肯一直保护着自己的尊严与隐私不受商业化运作的“侵犯”。 如果,球星之间的互相学习过于复杂的话,那么做到这一条应该比较简单——真正好的表现总是足够的。 在利益至上的商业时代中,球星参与到“浮士德式的交易”中愚弄大众,当事情穿帮时,总是有人要付出代价的。 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是球星背后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为了赚取公众钱财的一部分。 他们用“完美形象”征服公众的心,把那当成“隐形的货币”交易,甚至是“走出监狱的免费卡”。 只是,这种“理想的形象”并非每次都会奏效。 当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t)的卷入臭名昭著的强奸丑闻时,他曾经尝试为那些瑕疵“开罪”。 最重要的是,他没有成功。 现在的科比只是留下了他本来的样子,而那个出色的篮球运动员的角色还在继续。 当他的“雪碧”广告被清理出局之后,科比看起来站在了商业化的另一端——至少少了一些欺骗。 体育文化并非社会孤立的分支。 作为公众,应该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在造星运动中,媒体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至于媒体造就的是怎样的英雄,也许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已经有太多人陷入“假英雄”的情节中了。 我自1991年开始从事媒体工作,从1997年开始写体育专栏,成功报道过纽约洋基、波士顿红袜等等一系列职棒球队。 但是,我从来没有被邀请到任何一位职业运动员的家中做客,也没有一位职业运动员造访过我家。 只有阿特-豪尔与肯-马奇参与过跟我有关的活动,一次是我的新书聚会,另外一次是我的婚礼,仅此而已。 这就是当今体育界的惯例,媒体与球员的互动局限于俱乐部会所,赛前的新闻发布会,慈善晚会以及行业相关的提升球员形象的相关活动。 往往这些会面的目地直接指向财政所带来的全垒打效应。 我们要记住,现代的超级球星只是相关利益集团的代言。 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媒体将其视为“公司集合体”而非“球员个体”,例如,伍兹曾经代表着PGA巡回赛,耐克、别克等等。 媒体知道一同打造的“完美形象”的肤浅性,只是他们更愿意拥有主动权,一方面添加氦气,让英雄运动的理想气球越吹越大,另外一方面他们手里还拿着能将气球扎破的针。 在伍兹的“气球”被扎破之前,我们其实已经明显看到体制的“腐坏之处”,只是很多人只当看不见。 某个球星的神话破灭之前,相关商业机构已经开始物色下一个“球星”,并准备打造另一套代表金钱的“皮囊”。 按照这样的循环,如果楷模的标准不变,伍兹的“故事”还会发生。 笑话当然也要继续,直到下一个丑闻出现,那样的话,体育界的造星运动就真的成为恶性循环。

邓丽君怎么死的

01-离奇死亡1995年5月8日的黄昏,泰国清迈市内的湄宾酒店里,一个奄奄一息的女人痛苦地喊着“妈妈,妈妈……”。 由于她孤身一人,酒店的服务生一边慌乱地对她实施急救,一边找来车辆将她火速送往当地的蓝姆医院。 负责救治这位女病人的,是当时在业内颇有名声的呼吸内科专家苏密斯医生。 这已经是他半年之内第二次救治这位女病人,但是这一次他也回天乏术。 10分钟之后,女病人停止了呼吸。 在开具死亡证明时,苏密斯医生才得知这位自称“特蕾莎·邓”的病人,她的中文名字叫邓丽君。 这位享誉华人世界的台湾殿堂级女歌唱家,就这样乘风而去,年仅42岁。 邓丽君去世的时候,她的身边甚至连一个亲人都没有。 邓丽君去世几个小时之后,她的法国小男友斯蒂芬·保罗才赶到医院。 邓丽君在酒店发病之时,他不知因为什么事情出去了。 他回到酒店时,服务生告诉他邓丽君被送去医院的消息,没想到保罗漠不关心,倒头就睡了。 直到警察来敲门,告诉他邓丽君去世的消息。 与保罗的姗姗来迟相对应的,是各路记者的闻风而至。 这些人并不是来缅怀邓丽君,而是来抢所谓的“独家新闻”。 记者们的争相报道,让一代情歌天后邓丽君的去世,变成了一场猎奇的闹剧。 有眼尖的记者发现,邓丽君遗体的左侧颈部到额头有明显的红色痕迹,而左耳下方与脖颈之间还有针孔痕迹和红色斑点。 于是有媒体开始质疑邓丽君真正的死因,各种猜测甚嚣尘上。 有人说,她是在和小男友保罗吵架后哮喘发作去世的;也有人说,照片上的瘀伤证明两人动了手。 邓丽君到底是怎么死的?她的意外身亡,难道包藏着什么意外或阴谋?面对记者们的捕风捉影,蓝姆医院不得不召开记者会。 苏密斯医生明确表示:“没有被卷入犯罪的可能性,百分之百是因为支气管气喘发作而造成的肺功能衰竭。 左耳下方的针孔和红色斑点,是为了保存一体,所以注射福尔马林所产生的痕迹。 之余面部淤伤,应该是气喘发作跌倒所致。 ”但是媒体对这个解释并不满意,他们更希望从中挖掘出某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甚至有记者找到家属,希望他们能同意对遗体进行解剖,以找到他们想要的答案。 与邓丽君感情最深厚的弟弟邓长禧表示:“拒绝解剖,因为死因已经很清楚,所以想将完整无伤的姐姐带回去。 ”得知邓丽君的死讯,她的家人如遭五雷轰顶,难以置信。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红遍亚洲的女歌后孤立无援,嘴里无助地喊着“妈妈”。 邓丽君的母亲泣不成声,女儿魂断异国,她却没能陪在身边。 与姐姐关系最亲的邓长禧悲从中来,当即与几位友人搭乘飞机前往泰国为姐姐料理后事。 5月11日晚上,运送遗体的飞机缓缓降落在台北桃园中正机场。 邓丽君去世3天之后,在弟弟的陪伴之下回到了家乡。 邓长禧对姐姐轻轻说了一声:“姐姐,到家了。 ”客死他乡的邓丽君,终于得以魂归故里。 得知邓丽君的遗体返回故乡,台当局在机场布置了鲜花素果以及建议的灵堂,供家属和前往悼念的人祭奠。 当天除了家人、歌迷之外,还有大批的记者把机场围挤得水泄不通。 邓丽君的母亲始终一言不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直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商量后事,她才声音沙哑地说:“我一定要把女儿土葬,你们一定不能把她烧掉,她是我最心疼的女儿啊!”02-间谍之说1995年5月28日,邓丽君的葬礼举行。 台当局给她颁发了各种荣誉奖章,各界人士前往哀悼,就连宋楚瑜都亲自担任“邓丽君小姐治丧委员会”主任,各界名流也纷纷前来参加了葬礼。 在民间自发组织的悼念活动中,至少有20万台湾民众走在大街上,他们和全球热爱邓丽君的歌迷们一起送别了这位华语乐坛的传奇天后。 邓丽君长眠于台北金宝山的“筠园”墓地, 结束了她短暂而坎坷的颠沛人生。 “筠园”的“筠”字,取自邓丽君小时候使用的原名“邓丽筠”。 大理石墓碑上的“筠园”二字,还是宋楚瑜亲自题写。 当时的媒体报道,邓丽君的葬礼是“自1975年蒋介石去世以后,全台湾最大规模的一次”。 邓丽君身份特殊,她的其中一位哥哥还在军界服务,其中的意味自然引人猜测。 邓丽君的葬礼可谓隆重至极,或者说成了国民党当局的一场作秀。 当时就有媒体指出,台当局之所以如此高规格地对待一个演艺人士的葬礼,很显然是因为她曾经做过某些“特殊的贡献”。 邓丽君魂归故里,然而她的灵魂并没有因此得到安息。 围绕她的死因,各种流言蜚语还没有停息,关于她是国民党“间谍”的说法又传扬开来。 正当全球华人还沉浸在对邓丽君的深切怀念中,一条爆炸性的新闻让邓丽君的形象变得负面。 1995年6月,邓丽君去世仅仅一个月时间,就有台湾媒体声称她是秘密谍报人员,隶属于安全局第三处。 各路媒体纷纷抓住机会,语不惊人死不休。 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邓丽君真的是间谍吗?最先爆料出这一消息的,是国民党老牌军统特务谷正文。 谷正文,原名郭同震,抗战爆发后谷正文曾经担任八路军侦察大队的队长,后来被捕,叛变投靠国民党成了戴笠手下的一名特务。 戴笠评价他“才堪大用”,毛人凤则说他“比我还狠”。 逃到台湾之后,谷正文深得蒋介石的倚重,1962年升为少将军衔。 这样一个人出来爆料邓丽君是间谍,其分量可想而知,而背后恐怕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用意。 邓丽君是间谍的新闻一传出,台湾一家媒体就刊登了一篇对谷正文的专访文章。 谷正文在记者采访时说,1968年邓丽君第一次离开台湾前往东南亚等地巡演时,受到“安全局第三处”对她本人以及所有家庭成员的严格审查,还签署过一些类似效忠的声明书。 从1949年陈诚败退台湾,担任警备总司令后就颁发了一道“戒严令”,一直到1987年蒋经国上台时才解除,持续时间长达38年之久。 在这一漫长而难熬的时期,任何个人、团体在出入台湾之时都必须接受安全部门的严格审查。 凡是在这一时期离开台湾的人都签署过“声明书”,邓丽君也不例外。 而且邓丽君在1968年第一次离开台湾时才15岁,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有可能成为国民党的间谍吗?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不难判断。 03-年少成名甜蜜蜜的声音,甜蜜蜜的少女形象,在上世纪70年代邓丽君风靡一时。 国门初开,邓丽君的歌声一度被视为“靡靡之音”,但是邓丽君的歌还是很快在大陆流行起来。 当时的很多人家,都有一个专门播放邓丽君歌曲卡带的录音机。 但是很遗憾,邓丽君此生都没能在大陆举办过一场演唱会。 1953年1月29日,邓丽君出生在台湾省云林县的一个乡村。 她的父亲邓枢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4期,母亲是山东泰安人。 1949年,她的父母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 邓丽君一出生,父母非常欣喜,父亲为她取名为邓丽筠。 “筠”这个字,意为美丽的竹子。 但是因为很多人都把这个字念成了“君”,于是她在出道后就以“邓丽君”作为艺名。 父母对邓丽君十分宠爱,尤其是母亲,无论走到哪里身边都要带着她。 因为母亲喜欢看电影、听黄梅戏,从小在传统中国音乐的耳濡目染之下,邓丽君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邓丽君在家中排行老四,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弟弟。 因为子女众多,家里一直拮据度日,她的父母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因为女儿而改变这一切。 1963年,李翰祥导演的电影《梁祝》在台湾上映,引发台湾当时的黄梅戏热潮。 “中华电台”顺水推舟举办黄梅戏比赛,邓丽君的恩师自作主张给她报了名。 父亲虽然不是十分乐意,但是没想到10岁的邓丽君一路过关斩将,技压群芳,竟然一举夺得比赛冠军。 此后,邓丽君开始频繁登台演唱。 1966年,金陵女中因为邓丽君不能顾及学业,要求她在读书与唱歌之间二选其一。 因为父亲未能和学校达成一致,邓丽君辍学。 刚刚13岁的她,参加金马奖的唱片公司的歌唱比赛,获得冠军。 第二年,邓丽君告别校园,以14岁的将笄之年正式出道当了歌手,母亲则时常陪伴于左右,帮她操办一切。 很快,她就成了台湾最出名的“娃娃歌后”、“天才少女”。 1971年,邓丽君签约丽风唱片公司。 在该公司的推波助澜之下,邓丽君在东南亚各地开展巡回演唱。 她的歌唱事业迎来腾飞,逐渐走向香港及东南亚等华人市场。 有一次,邓丽君在吉隆坡的五月花大酒楼登台表演。 她发现前三排的人连续三天时间都没换过,原来有一位歌迷花钱包了前三排,邀请亲朋好友来听歌。 邓丽君唱了45天,他就整整包了45天。 这个人叫林振发,后来他成了邓丽君的初恋。 此后林时常陪伴她左右,对她体贴入微。 邓丽君每一次有什么应酬,总能看到林的身影。 两人的情感突飞猛进,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可是到了1973年,邓丽君将事业的重心转往日本,林振发也在新加坡拓展业务。 两人聚少离多,虽然保持联系,但是所谓的婚事也就耽搁下来了。 1978年的一天,正在高雄演唱的邓丽君收到一封紧急电报。 林振发突发心脏病,情况危急。 邓丽君立刻搭飞机前往新加坡,结果她刚登上飞机,就在报纸上看到了恋人的死讯。 邓丽君在友人的陪伴下两度前往林振发的墓前拜祭,她伤心地哭倒在墓前,久久不能自已。 恋人已逝,只剩下永久的怀念。 她为林振发写了一首歌——《再见,我的爱人》,据说每次唱起这首歌,她都会泪流不止。 04-护照风波日本一直是亚洲娱乐最为发达的地区,在日本演艺圈的磨练让邓丽君脱胎换骨,演唱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随之而来的一场风波,让邓丽君的一生蒙上了巨大的阴影。 1979年2月13日,邓丽君从香港飞往台北中正机场,在证件审查时她出示了一本印尼护照。 但是却被告知拒绝入境,于是她就飞往日本。 2月17日,邓丽君正准备前往新宿参加演唱会,突然一群警员闯进来把她带走。 就这样,她遭遇了生平第一次拘禁,原因是持有假护照非法入境。 突然而来的“假护照”事件,让邓丽君成为亚洲各大新闻的头条。 邓丽君的印尼护照到底是怎么来的?印尼做了澄清,对日本给出了说明。 邓丽君虽然没有伪造证件,但是她的护照来源不合法,一年内被禁止入境日本。 “假护照风波”在今天或许掀不起什么波澜,但在当时的台湾可谓十分敏感。 当时谣传邓丽君加入印尼国籍,她因此成了众矢之的,遭受了各种指责和非议。 经过多方考虑,邓丽君决定远避美国求学,弥补她14岁就因为歌唱事儿而辍学的遗憾,重拾学业。 这场意外的风波,让邓丽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她经常一个人站在窗前,一个人对着异乡的街道默默流泪。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远在他乡的邓丽君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她的歌曲突然在大陆如春风般广泛流传开来,几乎一夜之间,她拥有了数亿新歌迷。 听说大陆有那么人喜欢她,邓丽君才开始逐渐淡忘“假护照事件”带来的不愉快。 在一次多伦多的演唱会上,她动情地说:“要去大陆,如果不能演出,我就去观光、旅游,反正我一定会去内地。 ”听到这一消息的蒋经国,立刻找到宋楚瑜,让他亲自出马劝说邓丽君,必须放弃赴大陆观光演出的念头。 出于彼此的情面关系,邓丽君只好答应宋楚瑜的请求,表示不会给当局带来任何麻烦。 很遗憾,邓丽君并没有来过大陆。 虽然她本人表示想来大陆,但是局势复杂,迫于某些压力邓丽君放弃了大陆之行。 由此我们也不难推测,邓丽君在去世后被诬陷为“间谍”,其中有多少别有用心的意味。 1980年年底,邓丽君结识了香格里拉集团董事长郭孔丞。 两人相恋,一年后甚至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1981年10月28日,两人在香港的香格里拉酒店秘密举行了订婚仪式。 在两人筹备婚礼期间,郭孔丞特意带邓丽君回了一趟新加坡,与郭家长辈商量一些婚礼上的细节。 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次新加坡之行,让这段十分美满甜蜜的婚姻泡了汤。 郭家是东南亚的名门望族,郭家老祖母提出三个条件:第一,要邓丽君以书面形式,把以往的个人历史“交代”清楚;第二,嫁到郭家之后,立刻退出演艺圈;第三,必须断绝和以往演艺圈所有朋友的来往。 邓丽君是个自尊心极其强烈的女性,要她以放弃自己的尊严为代价的婚姻,她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接受的。 1982年底,考虑再三后的邓丽君准备退婚,下定决心与郭孔丞分手。 邓丽君万念俱灰,从此以后她再也不敢轻易涉足感情,把自己的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了歌唱事业上。 05-香消玉殒1983年2月,邓丽君推出了改编自唐诗宋词的经典专辑《淡淡幽情》,把她的个人的歌唱生涯推到了顶峰。 这一年,邓丽君刚好30周岁,也是踏入乐坛的第15个年头。 12月29日,邓丽君以香港红嘞体育馆的一场演唱会为起点,举办15周年亚洲巡回演唱会,台北站的演唱会被命名为《十亿个掌声》。 在华语歌坛上,迄今为止只有邓丽君才配得上“十亿个掌声”的殊荣。 1990年,邓丽君旅居法国,几乎过着半隐居生活。 在感情空白7年时间之后,她结识了最后的情人,比她小15岁的保罗。 对于这个法国小男友,邓丽君的家人和歌迷都无法接受。 她把保罗当成孩子一样“宠爱”,不惜花费200万为他购置摄影器材。 邓丽君生前的很多照片都是保罗拍摄的。 镜头里的邓丽君看起来十分孤独,甚至还有一些惆怅。 在这期间,邓丽君一直保持低调,她的身体状况也变得很糟。 邓丽君从小就患有哮喘,早年经过精心的调理得到缓解,但是到后来她的身体每况愈下,身边需要常备治疗哮喘的药物。 1995年5月8日,邓丽君因为哮喘复发,在泰国清迈的酒店里香消玉殒。 她生前始终没有赢得一段幸福的婚姻,但却赢得了“十亿个掌声”,赢得了所有华人的喜爱。 在“十亿个掌声”的演唱会上她说过一段话:“一个人不管要做什么事情,就像我,尽管我只是一个歌星,但我自己所有的感情、所有的feeling,都通过我的歌声表达出来,所有的感受,无论是欢乐、寂寞、痛苦,我只用我的歌声来表达。 ”

更新时间:2025-01-24 22:48:23